新聞快訊
News flash
新聞詳情
返回新聞列表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與此同時,工信部規劃司對其進行了各方面的詳細解讀。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一
我國制造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站在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進制造業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吨袊圃?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質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歷史證明,每一次制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
實踐也證明,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發展制造業,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堅持發展制造業的決心和信心不動搖,通過制造業創新升級,鑄就更加堅實的強國之基。
實施《中國制造2025》,建設世界制造強國,是我們吸取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當前,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蘇緩慢,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醞釀新突破,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
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強化制造業創新,重塑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加快謀劃和布局,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謀求新一輪競爭的有利位置。面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新調整和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新挑戰,我們必須前瞻布局、主動應對,在新一輪全球競爭格局中贏得主動權。
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跨越發展,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需要。“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制造業做支撐,這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
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契合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根本要求,通過持續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35》、《中國制造2045》,到建國一百周年時成為全球領先的制造強國,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是實現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全國貨物出口總量的90%以上,是拉動投資、帶動消費的重要領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制造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換擋但不失速,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重點、難點和出路都在制造業。制定《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就是為了應對這一系列變化帶來的深刻影響,瞄準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推動制造業實現由大變強。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吨袊圃?025》明確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的“三步走”戰略,以十年為一個階段,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建設,并對第一個十年的戰略任務和重點進行了具體部署??傮w看,《中國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兼顧戰略和戰術的一個行動計劃。
既立足當前,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又著眼長遠,著眼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圍繞先進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前瞻部署了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描繪了未來三十年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和梯次推進的路線圖。
建設制造強國是國家戰略,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把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整合起來,共同推進。要在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體現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國情出發,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務求實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讓中國制造“十年磨一劍”,十年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二
我國制造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升級的主戰場?!笆濉币詠?,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我國制造業始終堅持穩步發展,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已站到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主導力量,我國制造業肩負著由大變強的新歷史使命。
一、我國制造業國際地位大幅提升,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
近十年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201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22.8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35.85%。2013年,我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比重達到20.8%,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國地位。在500余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共有100家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業企業56家(不含港澳臺),連續2年成為世界500強企業數僅次于美國(130多家)的第二大國。
近十年來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直接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增強了我國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國際分工地位。從國內看,建國60多年來,我國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促進我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轉變。從國際對比來看,1990年我國制造業占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為19.8%,躍居世界第一。自19世紀中葉迄今,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歷程,我國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
二、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部分關鍵領域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社會創新要素不斷向企業集聚,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快速增長,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8318億元,比2008年增長2.7倍,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08年的0.61%增加到2013年的0.80%。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擁有科技機構5.2萬個,比2008年增加了1.87倍;規模以上企業共申請專利53萬件,是2008年的3.4倍。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新支線飛機、大型液化天然氣船(LNG)、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制造業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創新最集中最活躍的領域。經過多年的積累,我國工業領域技術創新經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多個階段,創新要素在總量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產業總體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正在由跟隨式創新向引領式創新轉型。2014年,我國全社會R&D 經費投入13312億元,占GDP比重達2.09%,是2008年4616億元的2.88倍;按照匯率計算,我國R&D經費投入總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強度在新興發展國家中居于領先地位。
三、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圍繞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這一主線,支持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大技術改造和提升工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取得積極成效。一方面,重點行業先進產能比重快速提高,智能制造、高速軌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裝備制造業比重超過10%,海洋工程裝備接單量占世界市場份額29.5%,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占海外市場的份額達到40%,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另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取得積極進展,電力、煤炭、煉鐵、煉鋼等21個行業均完成了2013年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全國共淘汰電力落后產能544萬千瓦、煤炭14578萬噸、煉鐵618萬噸、煉鋼884萬噸。
四、工業資源能源消耗強度逐步降低,綠色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近年來,工業緊緊圍繞國家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任務,以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為目標,狠抓工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進步,取得了積極成效?!笆晃濉逼陂g,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實現節能量7.5億噸標準煤,以年均6.98%的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11.57%的工業增長?!笆濉鼻八哪?,我國工業能耗累計下降21%,工業水耗累計下降28%左右,基本實現“十二五”預計目標。工業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環保、廢水循環回用等關鍵成套設備和裝備產業化示范工程積極推進,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產業集聚集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工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
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現轉型升級的總要求,推動優勢企業、優勢產業集約集聚發展,產業空間布局不斷優化。一是企業兼并重組效果逐步顯現,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2014年6月,我國汽車銷量前十名的企業(集團)生產集中度達90%,比2010年提高4個百分點;2013年水泥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37.8%,較2010年提高了12.7個百分點;平板玻璃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53.5%;電解鋁行業前十家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68%。二是優化重點產業布局和推動產業有序轉移。2014年,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8.4%和10.6%,分別高于東部地區0.8和3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困境、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雙重擠壓、低成本優勢快速遞減和新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的兩難局面,進入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長期粗放發展之后,我國制造業發展將越來越具有“爬坡”和“登山”的性質,即在每一個產業中都必須向上走,從價值鏈的低端向高端躍遷和攀升。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三
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環境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仍將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制造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也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變化?!吨袊圃?025》指出,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我國制造業發展必須緊緊抓住歷史機遇,積極穩妥應對內外部挑戰。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變革
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產生深刻變革的重要力量。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重要領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將對全球制造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并改變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格局。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將促進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智能化服務化成為制造業發展新趨勢。
泛在連接和普適計算將無所不在,虛擬化技術、3D打印、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構制造業技術體系,如3D打印將新材料、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植入產品,使產品的功能極大豐富,性能發生質的變化;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泛在信息的強力支持下,制造商、生產服務商、用戶在開放、共用的網絡平臺上互動,單件小批量定制化生產將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線生產;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智能工廠將成為未來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復和一般技能勞動將不斷被智能裝備和生產方式所替代。隨著產業價值鏈重心由生產端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的轉移,產業形態將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二、全球產業格局重大調整,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重構,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嚴峻的外部形勢
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同時發生,對我國形成“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一方面,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各國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日本在《2014制造業白皮書》中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英國發布《英國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業向發達國家的回流已經開始。
如,蘋果電腦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日本制造企業松下將把立式洗衣機和微波爐生產從中國轉移到日本國內,夏普計劃在本土生產更多機型的液晶電視和冰箱,TDK也將把部分電子零部件的生產從中國轉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東南亞國家依靠資源、勞動力等比較優勢,也開始在中低端制造業上發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轉移。一些跨國資本直接到新興國家投資設廠,有的則考慮將中國工廠遷至其他新興國家。如:微軟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部分設備轉移到越南河內;耐克、優衣庫、三星、船井電機、富士康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總的來看,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
此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強化與全球貿易規則重構相交織,我國也將面臨國際貿易環境變化的新挑戰。一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強化。近年來,我國成為遭受貿易救濟調查最嚴重國家, 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額5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6%??梢灶A見,未來我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貿易摩擦將更為激烈,對我國制成品出口將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全球貿易規則也處于重構過程。美國極力推動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TPP) ,在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勞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高門檻,將進一步削弱我國工業出口產品的成本優勢,也將影響我國工業實施的“走出去”戰略。
三、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和要素成本約束日益趨緊,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蔽覈慕洕l展已不再是總量擴張的過程,而主要是結構升級轉型的過程,增速下降可能帶來某些難以預料的挑戰,這對我國制造業發展方式轉變提出了緊迫要求。
當前,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要素成本等都在發生動態變化。從資源能源看,我國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資源(財苑)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0%和25%,石油、鐵礦石、銅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可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從環境壓力看,長期積累的環境矛盾正集中顯現,目前全國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達到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7個?。▍^、市)的6億左右人口受霧霾天氣影響,水體污染較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顯,重大環境事件時有發生。從要素成本看,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國制造業原有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如,2014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的頂點下降了560萬,勞動力供給呈縮減趨勢,并直接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國制造業工資普遍達到3000—4000元,遠高于東南亞等國。據波士頓報告,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國生產只比在中國生產貴4%。
四、國家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內需潛力和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為制造業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一系列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發展為制造業創造了新需求,開拓了新市場。如,城鄉一體化將成為拉動制造業內需增長的主要動力,按照目前的城鎮化速度,未來每年將有1000余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據測算,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將帶動1000多億元的消費需求和5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
農業現代化也將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等都為制造業創造著巨大的需求?!耙粠б宦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也將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等,推動制造業的發展。
總的來看,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巨大,機遇也前所未有,但機遇大于挑戰。必須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的戰略機遇期,審慎應對、前瞻部署,堅定不移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搶占制造業的未來發展先機。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四
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
經過建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的任務依然艱巨而緊迫。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就,專利申請數量大幅上升,2014年我國授權的發明專利共計23.3萬件,連續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大量的關鍵零部件、系統軟件和高端裝備基本都依賴進口。例如,2013年,我國80%的芯片都依賴進口,進口總額達到了23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0.5%,進口額超過了原油,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動力不足、活動不夠活躍,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我國基礎研究比例不足5%,僅僅是發達國家比例的1/4。原隸屬于各工業部門的院所改制為企業之后,更多的資金、人力和管理開始從共性技術領域轉到應用技術和商業化領域,不再從事共性技術的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主體弱化。
同時,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擁有不同的評價機制和利益導向,各自創新活動的目的嚴重分化,科研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40%的水平,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有效機制尚未形成。由于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要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領軍企業發展不足,在有些國家和地區,“中國制造”已成為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嚴重損害了國家信譽和形象。首先,我國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國家監督抽查產品質量不合格率高達10%,出口商品長期處于國外通報召回問題產品數量首位,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2000億元,間接損失超過萬億元。
以玩具生產為例,從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歐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實施一年來,歐盟RAPEX通報、召回中國大陸制造、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玩具產品共498起,每月都有20起以上中國大陸產玩具因質量安全問題被歐盟RAPEX通報/召回。其次,我國企業在品牌設計、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等方面投入嚴重不足,品牌化展滯后。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強中,我國內地僅有29個品牌入選,遠低于美國、法國和日本。第三,標準體系整體水平不高。據統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標準更新速度緩慢,“標齡”高出德、美、英、日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第四,我國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與我國的制造業大國地位也很不相稱。
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34.3萬家,工業增加值達到21.07萬億元,居全球第一,但中國大陸地區進入“世界500強”的工業企業僅36家,領軍企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質量轉變。
三、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
我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導致資源能源需求強勁,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而且,一些地方和企業單純依靠大規模要素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效益,造成能源資源利用率偏低和環境污染嚴重。據英國BP公司統計,我國單位GDP能耗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國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資源與環境成本低廉,資源與環境價值未能得到體現,市場機制難以發揮合理配置資源環境要素的基礎性作用。環境監管不力與違法成本偏低也是誘發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01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平均霾日數為35.9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華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霧和霾日數范圍為50~100天,部分地區超過100天。
四、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迅速形成生產力來實現規模擴張,依靠投資進行拉動,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發展尚缺乏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國制造業中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過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偏低,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光伏、風電等新興產業也開始出現產能利用不足。
據統計,2014年中國有24座新增高爐投入運行,年設計產能為3500萬噸,產能仍將持續被增強。但是目前在建、擬建生產線仍有30-40條,新產能仍以10%的幅度遞增。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停留在批發零售、運輸倉儲等低端服務領域,許多關鍵領域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直接影響到向服務轉型的程度和效果。
五、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
兩化深度融合是建設制造強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發展方式注的重要動力,是打造工業競爭新優勢,在向工業化邁進的過程中搶占先機的重要條件。不過,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兩化融合仍有巨大潛力可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水平仍然滯后于發達國家。2012年我國網絡就緒度指數(NRI指數)為4.03,低于美、日、德、韓等國,由51位下滑至2013年的58位。
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方式和工藝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分地區和行業仍處于以初級或局部應用為主的階段,且不同地區、行業及不同規模企業間信息化水平差距明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高端核心工業軟件主要依賴進口,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目前,發達國家和地區已開始步入制造業與信息技術全面綜合集成,以數字化、網絡化應用為特點的新階段。例如,德國的制造水平、信息化發展水平世界領先,已經開始推進工業4.0戰略。而按照德國的劃分標準,我國工業企業整體處于2.0的水平,需要補上從工業2.0到3.0的差距,才能實現4.0的方向發展。要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推動我國制造模式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
六、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
提高產業國際化程度、鼓勵企業“走出去”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制造強國,實現“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重要路徑。據商務部公布的數字,2013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達到107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了近40倍,境外中資企業數超過2.5萬家。不過,我國的工業企業“走出去”仍處于初級階段。在投資規模上,我國對外投資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當于美國的10%左右,中國的海外凈資產相當于日本的一半左右。產業類型上,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石油等能源資源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總體上看,建設制造強國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如能加快推進,就能推動我國制造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如果行動遲緩,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承載,而且會錯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必須積極創造有利條件,著力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工業結構整體優化升級,加快實現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轉變。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五
準確把握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要求
《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核心。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不僅會帶動傳統制造領域的生產率提高和產品性能提升,還會帶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眾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產品、新設備的出現,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我國的研發投入規模近幾年來一直處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18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
二是堅持質量為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內核。高質量是制造業強大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既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創新、管理能力、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環境、文化教育、誠信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十多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較好地保障了消費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伴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對質量的要求與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費領域,數量消費正向質量消費過渡;從日用消費品向耐用品、資本品過渡;從百元、千元消費層次向萬元、十萬元消費層次過渡。在生產性消費領域,對關鍵基礎材料的穩定性、基礎零部件/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重大設備的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綠色發展是破解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并列提出。綠色是發展的新要求,循環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途徑,低碳是能源戰略調整的目標,三者均要求節約資源、能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護環境,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減輕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目標都是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吨袊圃?025》提出,要堅決貫徹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四是堅持結構優化,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突出重點。調結構、促升級始終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中心任務,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情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在邁向制造強國的歷程中,國防安全、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都對制造業提出不同層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層次的制造業產業體系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特色。在注重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同時,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效率和質量,關注民生產業的發展;推進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及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一批世界級的跨國大企業和一大批充滿創新活力、“專精特”的中小企業,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聚的層次和質量,培育一批國際化的特色制造集群;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中國制造2025》從行業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空間結構,甚至產品和市場結構等多個維度提出優化的路徑和措施,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五是堅持人才為本,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制造強國一定是人才強國。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美國依托常青藤等一批優秀的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最富創造力的制造強國;德國長期堅持并推廣雙軌制教育,即學徒制,培養了眾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質的“德國制造”。人才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六
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
《中國制造2025》統籌考慮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基礎條件,根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總體要求,提出實施“三步走”戰略,力爭用三個十年的努力,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一、對制造強國的基本認識
一個國家制造業的“強”、“弱”是與他國比較而言的,是相對的,因此對于制造強國的判斷應突出與其他國家相比較的優勢??v觀美歐等發達國家的強國之路可以看出,具備規模雄厚、結構優化、技術創新能力強、發展質量好、產業鏈國際主導地位突出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繁榮及國家安全的基礎。
(一)制造強國的基本內涵
目前國內外對于“制造強國”的概念和內涵沒有統一的描述。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工業發達國家進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將“制造強國”的內涵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規模和效益并舉。從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公認的制造強國的發展歷程來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業規模日趨壯大,產業質量不斷提高。二是具有較高國際分工中地位。當今多數制造強國中,高技術產業和服務型制造占比較高,在國際分工中大多處于產業鏈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其擁有很強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不論是既有的制造強國,還是具有后發優勢的“潛在”強國,都要求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以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制造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保持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制造強國的主要特征
現有的制造強國主要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一是擁有雄厚的產業規模。反映了制造業發展的實力基礎,表現為產業規模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現代產業體系、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有相當比重。二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反映了產業間的合理結構,各產業之間和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密切聯系,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基礎產業和裝備制造業水平較高、擁有眾多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企業。三是良好的質量效益。體現了制造業發展質量和國際地位,表現為制造業生產技術水平世界領先、產品質量水平高、勞動生產率高、創造價值高、占據價值鏈高端環節等。四是持續的發展能力。體現高端化發展能力和長期發展潛力,表現為具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發展水平較高。
二、提出制造強國“三步走”戰略的主要依據
《中國制造2025》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實際和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根本要求,提出實施“三步走”戰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基于對我國制造業發展現狀的基本認識。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已建成全球門類最為齊全的工業體系,總體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不僅對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成為支撐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已經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同時也擁有趕超現有強國的市場環境和資源條件。
二是基于對世界制造強國發展水平的總體研判。根據制造強國特征,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組構建了由4項一級指標、18項二級指標構成的制造業評價體系。經過專家打分測算,提出了表征各主要工業化國家歷年來制造業相對強弱的綜合指數,并根據2012年各國的制造業綜合指數劃分為三個國家方陣:美國處于第一方陣,德國、日本處于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韓國處于第三方陣。
三是基于對我國制造強國進程的前瞻預測。一方面,通過比較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國家工業化進程至今制造強國進程中一些核心要素年度增長率和在年度強國指數增長中所占比重的發展差異,探索上述國家工業化后期至今的制造強國進程路徑普遍規律,為我國2015—2050年的制造強國進程提供參考。
三、中國制造“三步走”戰略的具體內容
《中國制造2025》對構成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的各項具體指標進行逐項的發展目標預測,將建設制造強國的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到2025年,綜合指數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制造強國水平,基本實現工業化,中國制造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在創新能力、全員勞動生產率、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方面邁上新臺階,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階段,到2035年,綜合指數達到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二方陣前列國家的水平,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在創新驅動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制造業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
第三階段,到2045年,乃至建國一百周年時,綜合指數率略高于第二方陣國家的水平,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中國制造2025》解讀之七
《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目標
規劃目標是引導和促進規劃實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規劃落實努力的重要方向。為明確“制造強國”的任務和重點,《中國制造2025》綜合考慮未來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條件,根據走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提出了“制造強國”的若干發展目標,加快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一、指標選取的總體考慮
《中國制造2025》指標體系的設立,綜合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能夠體現制造強國的主要特征。指標的選取,既要能夠反應雄厚的產業規模、優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持續的發展能力等制造強國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鑒參考國外的評價指標,形成與國際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指標體系。
第二,能夠體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指標的選取,要充分體現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效益、兩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標數據具有可獲得和可比較性。指標的設立考慮了歷史數據的可獲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R&D投入、專利、能耗等指標,能夠實現與歷史數據的對比及與國外發展情況的比較。
第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相結合。指標的設立要能夠滿足系統評價制造強國的需要,同時還要體現制造業當前發展情況、國際競爭力、發展潛力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結合。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經研究,《中國制造2025》采用了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4大類共12項指標。
二、主要規劃目標
(一)體現創新能力的指標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核心,是實現我國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舉措?!吨袊圃?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從定量指標看,確定了兩個目標任務:
一是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與國際具有可比性,該指標的預測,使用OECD的統計數據。未來十年,以OECD統計的1999-2012年我國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年均增速5.9%進行測算,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1.26%和1.68%。
二是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據統計,2006-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從0.16件增加到0.36件,年均增長12.4%,平均每年增加約0.029件。未來十年,按照12.4%的年均增速測算,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83件和1.48件;按照年均增加0.029(件)測算,2020和2025年分別達到0.57件和0.71件。為提高指標預測的準確性,取兩者均值,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70件和1.10件。
(二)體現質量效益的指標
工業發展質量效益指標主要包括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制造業增加值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三個指標。
一是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該指標為國內獨創,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6個維度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未來10年,預計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局面難有根本改觀,傳統低端產業競爭優勢走弱不可避免,質量競爭力將繼續保持中低增長速度,為此以年均增長0.19分(2010-2013年平均增長0.19分)計算,2020年和2025年分別達到84.5分和85.5分。
二是制造業增加值率。受世界金融及經濟危機影響,我國制造業增加值率2008-2011年下降速度較快,近兩年來開始止跌回穩。從2012年情況看,發達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日本甚至超過45%,我國僅為其一半左右。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重化工業和加工貿易比重降低,制造業將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提升,預計“十三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率將走出低谷期,2020年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5年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三是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增速遠遠高于僅為0.5%-2%的美、日、德等發達經濟體。未來十年,隨著我國工業經濟進入新常態,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將逐步放緩,而制造業就業人口規模將相對穩定并突出結構優化,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制造業增加值變化正相關并略高于后者增長速度。預計“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分別為7.5%和6.5%左右。
(三)體現兩化融合的指標
未來十年,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寬帶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關鍵工序制造裝備數控化在規上企業得到廣泛應用。
首先,寬帶用戶數。“十三五”期間,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發展目標,2020年我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將達到4億戶,其中家庭寬帶用戶約3.3億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將超過70%?!笆奈濉逼陂g,我國固定寬帶發展進入緩慢增長的飽和階段,預計寬帶用戶年均凈增規模在1100萬,據此估算2025年我國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將達到4.8億戶,其中家庭寬帶用戶將達到3.9億戶,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2%,達到發達國家當前的平均發展水平。
其次,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參照2011-2014年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3.1個百分點,并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律,預計“十三五”期間,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7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4個百分點,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72%和84%。
再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參考2011-2014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增長趨勢,預計“十三五”期間指標年均增加3.3個百分點,2020年指標達到50%?!笆奈濉逼陂g,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年均增加2.8個百分點,到2025年指標達到64%。
(四)體現綠色發展的指標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由于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污染是我國污染的主要來源?!吨袊圃?025》提出,到2025年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制造2025》還確定了4個定量指標,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別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2%和4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23%和4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別提高到73%和79%。
三、實現規劃目標的保障措施
《中國制造2025》規劃期限長,且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也處于快速發展之后的轉型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為促進《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與調整。
一是加強組織實施保障。成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中國制造2025》各項戰略任務實施。設立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為規劃實施提供持續的、高水平的決策咨詢。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規劃提出了深化體質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等保障措施,通過制定部門分工,落實責任,加強督促檢查,推動規劃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監測評估。建立《中國制造2025》第三方評價機制,利用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第三方機構,定期發布《中國制造2025》實施進展,推動公民廣泛參與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